冬日的腳步漸近,市公交總公司現已啟動冬運模式。在寒冬市民多等一分鐘,就要挨一分鐘凍,怎樣保證公交正點運行顯得尤其重要。如何讓市民及時坐上公交車?一條公交線路、一個車隊每天是怎樣保障冬季運行的呢?
公交車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,對很多市民來說再熟悉不過。其實除了人們能見到的駕駛員、票務員,為保證公交每天的正常運行,在每輛車、每個車隊背后,還有一群后勤保障人員默默無聞、任勞任怨地忙碌著。
什么時候發(fā)車?如何控制間隔?全靠站員“排兵布陣”
公交車的發(fā)車間隔怎么控制?如何讓市民在寒冬里少花點時間等車?這些都離不開車隊的“軍師”——現場調度員。從2008年底,唐山公交陸續(xù)安裝并使用了一套智能調度系統,在車隊、分公司、總公司建立起三級調度平臺。目前已經實現了139條公交線路的全覆蓋。但是對著電腦掌控整條線路的現場調度,可不是一項輕松工作。
站員劉麗坤說:“我們首班車5:40發(fā),冬季早班的站員5點必須到位。”在公交運營調度系統的發(fā)車調度界面,可以看到每個駕駛員、每輛車的計劃發(fā)車時間、調度發(fā)車時間、實際發(fā)車時間、計劃到達時間、實際到達時間、班次數等。在車輛行駛過程中,站員可以向駕駛員發(fā)送各種信息提醒。早高峰從6:30開始,但調度員最忙的時間是7:30左右,車輛全發(fā)出去以后。對于60路車來說,高峰時間是7分鐘發(fā)一輛車,平峰10分鐘,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的調整。
路隊隊管來得最早走得最晚 夜警每隔2小時巡視車場
凌晨5:20上班,直到晚上9:00末班收車以后下班,車隊的隊管幾乎可以算隊里上班最早、下班最晚的人了。隊管的工作比較瑣碎,負責運營管理、安全工作、行風建設等。20:50駕駛員范志剛駕駛最后一班60路車返回車場,完成收袋、收車打掃、檢查等工作差不多又過去一小時,范志剛才安心回家。隊長吳波最后檢查了一遍場站,關閉一些用不到的燈后也離開了車隊。
在所有人都離開以后,保衛(wèi)科負責東站車場夜間巡查的趙慶春鎖好了車場大門。“每個場站都至少有三個我們這樣的夜警。”從晚上20:00到次日凌晨6:00,他們每隔2小時就要出來把車場里46輛公交車巡視一遍。
安全員每天早三檢及面檢告誡 定期進行應對冬季惡劣天氣培訓
東站車場的門口站著一位工作人員。每輛回來的車,看到他的手勢,都會進行一段距離的剎車操作,這位工作人員就會過去檢查留在地上的剎車痕跡,做著記錄,然后再示意駕駛員打開車燈,進行一番查看后,他會再上車進行檢查。這人就是車隊的安全員王鑫。“車輛每周需要檢查兩次安全設施,我一般都是周一和周五上午檢查,駕駛員一看到我站在這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。”檢查的內容包括剎車、各類車燈、方向盤、車廂內的滅火器、逃生錘、應急逃生口、座椅、車窗、扶手等。“像剎車都是從剎車印來看,長短是否正常、印記是否均勻等。”
除了車輛,保證安全行駛的另一個重點就是駕駛員。“每個月要對駕駛員集中進行兩次安全培訓。”培訓中會叮囑駕駛員如何提高安全意識,特別是在冬季,要隨時注意一些惡劣天氣。在集中培訓之外,還會經常單獨找一些駕駛員談話。“要隨時觀察駕駛員的情緒,有什么不對勁的一定要及時發(fā)現,不適合跑車時就幫他們調班。”王鑫說。
維修工每項修理在規(guī)定時間內完成 還有專人對車輛進行一日一檢
駕駛員李鵬將車開進場,“左后胎出問題了,大約需要多久?”維修人員郭俊簡單查看了一下,應該是里面那個輪胎扎帶了,需要十幾分鐘換胎。他將車停好后,就趕緊跑去告訴站員調整自己下一班的發(fā)車時間。不到15分鐘,郭俊更換完了輪胎,李鵬順利趕上了調整后的發(fā)車時間。“這都算小問題。”今年32歲的郭俊從事維修工作也已經有十個年頭了。他指向車間里的另一輛車,“這個才算大工程,需要換離合器,得兩三小時完成。最常見的小毛病就是車門漏氣關不好或者輪胎出問題,這些都會盡快修好,基本不耽誤跑車。”除了每天隨時處理這些突發(fā)的故障,維修人員中還有一人專門負責對車輛進行輪胎氣壓、扶手桿牢固性等方面的一日一檢。(下轉3版)
(上接2版)“一個月還要對每輛車進行一次一級維護。”郭俊說,所謂一級維護,需要對車進行打油,還要把各個部位的螺絲檢查一遍,防止松動。“前陣子是最忙的時候,相當于給每輛車進行了一次體檢。”因為冬季的氣溫、路況對車輛的要求不同,公交進入冬運前他們對車隊的所有車輛進行了換季維護,包括添加防凍液,一些零件的更換,車上暖風設備的檢查、維護等。
首班車凌晨5:30即熱車趕不上飯點為常事
凌晨5:40發(fā)車的60路是全市最早上路的公交車之一。首班車駕駛員天還沒亮就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。
11月9日凌晨,天霧蒙蒙一片。這時候的場站安安靜靜地停著近90輛公交車,除了當晚的執(zhí)勤夜警,只有隊管和首班車的駕駛員在車隊。打開后車蓋,檢查機油、水、皮帶等;上車打火,開車燈,讓車提前預熱;走下車,擦拭蒙上霧氣的前擋風玻璃、后視鏡;重新上車打開刷卡機,掛好自己的工號牌……頭班車的駕駛員范志剛熟練地進行著這一系列的操作。
“進入冬運以后,每天都要提前3-5分鐘熱車,讓水溫、機油、氣壓等都達到標準,降溫天或雨雪天,還得再提前。”已有10多年公交駕齡的范志剛說。5:40他駕駛首班60路車準點駛出了場站。雖然一路上沒有多少車,但范志剛把車開得非常穩(wěn),“今天有霧,能見度差,更得注意安全。”每到一站,報站提示、退擋、停車、打開車門,他一邊熟練地操作著,一邊向上車的乘客做好“三聲服務”。不少首班車乘客都已跟他成為“熟人”。
對于公交駕駛員匆匆吃上幾口飯甚至餓著肚子開車幾乎成了常態(tài)。10:47駕駛員吳德洪和熊國忠一起吃著飯,但一個是午飯,一個是早飯。“我們都是這樣,抽空就吃點,有時候堵車耽誤了時間,來不及吃,就得餓著再跑一圈再說。”吳德洪說。他口中的一圈就是跑一個來回,全天要跑4-5圈。按照正常設定,一圈的時間是104分鐘,但在白天很難做到不超時。“現在通常都要跑兩小時左右,高峰的時候甚至得兩個半小時。”駕駛員李鵬說,因為堵車耽誤時間,駕駛員能休息的時間也就縮短了,經常是喝口水,上個廁所,就得趕緊跑下一圈了。
保潔員每跑一趟都將車再清掃一遍 最怕氣溫低了車身剛沾上水就會結冰
公交車每天搭載的乘客成千上萬,保持車廂內的干凈整潔,給乘客一個舒心的乘車環(huán)境,離不開每趟收車后,駕駛員和保潔人員的勞動。
11月9日上午10時許,剛跑完一圈回來的駕駛員范志剛顧不上休息,拿起拖把就把車廂從頭到尾拖了一遍,然后又用抹布擦起擋風玻璃和輪胎。“趕快拖完,發(fā)車上客前正好能晾干。”他說,按照要求是“一趟一清掃”,即每圈回來后都得打掃一遍,駕駛員主要負責車廂內的地板、輪胎、駕駛室等,其他的由專門的保潔人員負責。
除了負責任的駕駛員會打掃自己的車廂,每個車隊還配備了專門的保潔員。清晨6:00,8名保潔員拖著水桶,拿著拖把,開始了一天的工作,他們要負責46部公交車及場站衛(wèi)生,上班時間從清晨6:00-10:00和下午14:30-16:30點,在這期間每趟車回來,都得把車身外邊刷一遍。
立冬剛過天氣還不算特別冷,但這個季節(jié)刷車水的溫度已經涼得扎手。王玉紅卻說:“現在還好,最發(fā)愁的是再過一陣氣溫到了零下,剛把車身弄濕就會結一層冰,就得用抹布一點點地擦。”除了刷車身,每天還得把車上的玻璃、車廂內的座椅、扶手等都仔細地擦拭一遍,一輛車大約得花30分鐘左右。
(徐晗)